位置: 起名网 > 起名字典
字典查询

底字基本信息

  • 拼音:
  • dǐ,de
  • 五行:
  • 部首:
  • 广
  • 结构:
  • 左上包围
  • 繁体:
  • 简体笔画:
  • 8画
  • 繁体笔画:
  • 8画
  • 康熙笔画:
  • 8画

底字的基本解释



最下面的部分:底层。底座。底下(a.下面;b.以后)。海底。底肥。
末了:年底。月底。到底。
根基,基础,留作根据:刨根问底。底蕴。底稿。底版。
图案的基层:白底蓝花的瓶子。
何,什么:底事伤感。
古同“抵”,达到。
顶底
同“的3”③。

底字的汉语字典释义

[①][dǐ]
[《廣韻》都禮切,上薺,端。]
(1)止住;停滞。
(2)隐藏(之物)。
(3)最低下的地方;物体最下的部位。
(4)引申指下层;下面。
(5)底子;基础。
(6)草稿,原稿。
(7)底细;内情。
(8)里;里面。
(9)旁;旁边。
(10)犹边,面。用于指示代词后,表处所。
(11)尽头;末尾。
(12)犹言这般,如此。
(13)尽;极。参见“底發”、“底煩”。
(14)的确;确实。
(15)疑问代词。何,什么。
(16)指示代词。此,这。
(17)通“砥”。磨刀石。
(18)通“砥”。磨砺。
(19)通“砥”。平。详“底屬”。
(20)通“胝”。足茧。
(21)通“低”。参见“底下”。
(22)通“抵”。参见“底死”。
(23)姓。明有底蕴。见朱保炯谢沛霖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》上册。
[②][de˙ㄉ]
(1)结构助词。犹的。
(2)旧时语体文中专用以表示领属关系。
(3)结构助词。犹地。
[

底字的英文翻译


bottom   fundus

底字的康熙字典解释

【寅集下】【广字部】 底; 康熙笔画:8; 页码:页344第06
【唐韻】都禮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典禮切,?音邸。【說文】山居也。 又【說文】下也。又【玉篇】止也。【爾雅·釋詁】底,待也。【註】止也。【疏】底者,在物之下,是亦止也。 又【玉篇】滯也。【左傳·昭元年】勿使有所壅閉湫底。【註】底,滯也。【晉語】戾久將底,底箸滯淫。 又【增韻】器臀也。【詩·大雅】于橐于囊。【箋】無底曰橐。有底曰囊。 又文書槀曰底。【春明退朝錄】公家文書稿,中書謂之草,樞密院謂之底,三司謂之檢。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,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。 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。【晉公談錄】皇城使劉承規,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。 又設疑之辭。【匡謬正俗】俗謂何物爲底。此本言何等物,後省何,直云等物耳。應璩詩云:用等謂才學,言用何等才學也。去何言等,其言已舊,今人不詳根本,乃作底字,非也。唐人詩多用底字。【杜甫·寄王陶二少尹詩】文章差底病。【韓愈·曲江寄白舍人詩】有底忙時不肯來。 又與厎通。【韻會】厎,通作底。【詩·小雅】靡所底止。【傳】底,至也。 又與砥通。

底字的源字形

底

底字的起名意思

指物体的最下部分,后也引申指根基,基础,末尾等。

底的同音字

底同五行的字

底的同部首的字

底的同笔画的字